寫意集
  • 首頁
  • 自序 (黃紹明)
  • 第一輯: 寫意篇
    • 1. 文藝 - 人生
    • 2. 路 - 橋
    • 3. 園圃
    • 4. 桃源
    • 5. 交換
    • 6. 珍惜
    • 7. 瀑布
    • 8. 十年
    • 9. 朋友
    • 10. 享樂
    • 11. 春天
    • 12. 文字
    • 13. 孫順
    • 14. 天才
    • 15. 讓元曲引證《落霞孤鶩》
    • 16. 問心
    • 17. 三說論相如
    • 18. 有朋自遠方來
    • 19. 冬奧禮讚
    • 20. 年代
    • 21. 晚晴
    • 22. 楓情
    • 23. 寂寞蠶食人生
    • 24. 庭院情懷
    • 25. 鄉情
    • 26. 葡萄
    • 27. 就讓一切隨風
    • 28. 春意
    • 29. 編織
    • 30. 高山雲海
    • 31. 舊城詠懷
    • 32. 內子傑作
    • 33. 清明。復活
    • 34. 為香翰屏的題字釋意
    • 35. 灣仔情懷
    • 36. 水
    • 37. 書法
    • 38. 歲月留痕說「飲冰」
    • 39. 季刊情懷
    • 40. 贈多市朋友的題字
    • 41. 名畫與失真
    • 42. 一段歲月的小曲
    • 43. 成功的背後
    • 44. 一幅動畫
    • 45. 辛亥起義的前波後浪
    • 46. 《寫意集》網誌兩周年
    • 47. 又是一年芳草綠
    • 48. 金錫與芹藻
    • 49. 蘊情 - 一幀黑白相片的心語
    • 50. 秋心
    • 51. 冬雪
    • 52. 平仄淺談
    • 53. 模型船
    • 54. 遠方來, 遠方去
    • 55. 我愛夏日長
    • 56. 寫意為文載道情
    • 57. 一樣花開為底遲
    • 58. 讀《此時此地》有感
    • 59. 日日輕車日日閒
    • 60. 風暴
    • 61. 雙乘記
    • 62. 寫意記春分
    • 63. 未雨綢繆
    • 64. 詩心
    • 65. 感時
    • 66. 百合花
    • 67. 港灣的回憶
    • 68. 借景寫意
    • 69. 美景與和平
    • 70. 庭園秋色
    • 71. 花顏添色
    • 72. 好景在人間
    • 73. 安省義工獎
    • 74. 會慶
    • 75. 要《快樂‧健康》
    • 76. 雪情
    • 77. 彩陽石峰梢頭月
    • 78. 夜雪
    • 79. 文藝揚鼠意
    • 80. 談古說今述文情
    • 81. 珍重寄聲煩問訊
    • 82. 此處只能回味
    • 83. 冰雨
    • 84. 期待
    • 85. 一幅畫意
    • 86. 開卷有憶
    • 87. 閒情偶記
    • 88. 變文— —名劇的今體前身
    • 89. 非常時期非常景
    • 90. 疾風
    • 91. 閒來憶舊
    • 92. 剪草
    • 93. 睹物思情
    • 94. 天災
    • 95. 共渡時艱
    • 96. 春寒
    • 97. 迎夏至
    • 98. 即景
    • 99. 幽居初夏
    • 100. 淺談三才
    • 101. 夏日區情
    • 102. 遠空的雲
    • 103. 休憂與療聊
    • 104. 雲與水
    • 105. 晨景
    • 106. 寫意閒聊
    • 107. 今秋
    • 108. 世情的感慨
    • 109. 實際的要求
    • 110. 秋色
    • 111. 三秋隨筆
    • 112. 耕耘與收獲
    • 113. 世情‧人情
    • 114. 歲月與友誼
    • 115. 南北窗下情
    • 116. 今年小雪
    • 117. 遊車河兜風
    • 118. 雪天隨筆
    • 119. 隨意說時序
    • 120. 咫尺天涯
    • 121. 今年聖誕
    • 122. 歲月把名句倒讀
    • 123. 禿樹梨花開
    • 124. 預測
    • 125. 週一隨筆
    • 126. 雪景‧文情
    • 127. 辛丑犇來傳節理
    • 128. 新春隨筆
    • 129. 無聲寫有聲—聞聲有感
    • 130. 接種疫苗記
    • 131. 九幅砌圖
    • 132. 寫意集與新電腦
    • 133. 啟封舊碟
    • 134. 對景寫意
    • 135. 問天
    • 136. 近日園情
    • 137. 雁牽南北情
    • 138. 防疫第二針
    • 139. 安省民安心
    • 140. 四情八有樂人生
    • 141. 夜雨
    • 142. 龍捲風
    • 143. 回味無窮話當年
    • 144. 閒情雅興說笠翁
    • 145. 對聯情
    • 146. 《外賣》晚餐
    • 147. 閒談資訊
    • 148. 仁心
    • 149. 屋霸—街坊說見聞
    • 150. 耕耘與收獲
    • 151. 文言文
    • 152. 閒情寫意
    • 153. 老翁遙說杏花村
    • 154. 紅楓
    • 155. 冬樹
    • 156. 立冬寫意
    • 157. 舊相簿的題句
    • 158. 今年第一場雪
    • 159. 寫意說松鼠
    • 160. 氣溫應節—今年的大寒
    • 161. 粵諺寫意
    • 162. 隱與忍
    • 163. 詩體與韻律
    • 164. 這個初春
    • 165. 許之遠《散文自選集》序文
    • 166. 春風
    • 167. 狂風瘋狂
    • 168. 這個端午
    • 169. 對景說時節
    • 170. 親情
    • 171. 錦鯉
    • 172. 秋色滿園牽情懷
    • 173. 冬景隨筆
    • 174. 地白風寒冬日情
  • 第二輯: 詠意篇
    • 1. 長溝流月去無聲
    • 2. 三最憶舊遊
    • 3. 北小令
    • 4. 下午茶
    • 5. 天倫
    • 6. 樂樂
    • 7. 迴文
    • 8. 勉之
    • 9. 請茶
    • 10. 英雄不氣餒。祝福
    • 11. 古今的詩情畫意
    • 12. 談詩說體
    • 13. 不朽的句號
    • 14. 星月
    • 15. 新詩舊韻贈知音
    • 16. 不求公藝同居樂
    • 17. 小令與七言絕句詩
    • 18. 自由體新詩 >
      • a) 雁
      • b) 寄語
      • c) 深埋悲痛
      • d) 雪花
      • e) 沒有您在身畔的子裡
      • f) 彩屋
      • g) 夏日情懷
      • h) 秋聲
      • i) 悼摯友
      • j) 贈痴愚老人
      • k) 夜歸航
      • l) 亂林鳥
    • 19. 借字畫「寫意」
    • 20. 一張四十多年前的字
    • 21. 贈同門
    • 22. 勞允澍夫婦畫展
    • 23. 詩贈港加兩地美術會
    • 24. 和與韻
    • 25. 詞 — 今人莫推「辭」
    • 26. 甲子之誼
    • 27. 書與刻
    • 28. 談篆
    • 29. 詩贈多倫多墨韻琴聲美術會
    • 30. 詩詠 《富春山居圖》 及 《清明上河圖》
    • 31. 火焰衛矛
    • 32. 回敬
    • 33. 元旦覆同窗詩
    • 34. 借「題」發揮
    • 35. 白話新詞是新詩
    • 36. 莫生氣
    • 37. 紅塵—蜻蜓體十八行新詩
    • 38. 胡楊
    • 39. 祝賀
    • 40. 敕勒歌
    • 41. 塔
    • 42. 無題
    • 43. 「崖門海戰」變名有感
    • 44. 香港景物畫
    • 45. 詠花
    • 46. 一八新春靈犬賀歲
    • 47. 誼揚天下贈同門
    • 48. 慶金婚
    • 49. 評童畫有感
    • 50. 陶冶性靈存底物
    • 51. 幼樹
    • 52. 寫意詠霞鶩
    • 53. 草書詠
    • 54. 對楹思對聯—淺談對聯
    • 55. 詩贈多倫多華人作家協會
    • 56. 文風
    • 57. 翰墨生香
    • 58. 台灣德明藝術廊書畫展
    • 59. 借字幅寫意
    • 60. 為2009年一首迴文詩作結
    • 61. 新春詩詠贈畫家
    • 62. 詠新春團拜及書畫展
    • 63. 詠梅花書畫展
    • 64. 農曆三月
    • 65. 投魚報花詠
    • 66. 遊尼亞加拉瀑布
    • 67. 加國國慶書畫展
    • 68. 賞景修松有感
    • 69. 三十載移民詠
    • 70. 《視覺藝術》一頁詠
    • 71. 滕王閣
    • 72. 秋詠
    • 73. 群星伴月詠庭花
    • 74. 花語
    • 75. 八十詠
    • 76. 安省中國美術會四十周年會慶
    • 77. 賞畫有感
    • 78. 冬日與幼孫飲茶
    • 79. 詩詠彩畫《山中桃花源》
    • 80. 借題發揮—藏頭詠
    • 81. 觀畫有詠
    • 82. 迎新春
    • 83. 寄情—並談新詩借詞入格
    • 84. 三言二拍奇觀詠
    • 85. 勉勵
    • 86. 遇友有感
    • 87. 對魚有感
    • 88. 嘆疫情(調寄「昭君怨」)
    • 89. 清明有感
    • 90. 樂情
    • 91. 粵語嘆茶詠
    • 92. 前院種花
    • 93 此刻心聲
    • 94. 選四幅字中句作詩詠
    • 95. 即事吟
    • 96. 詠後園牡丹
    • 97. 同窗情諠
    • 98. 無常風雨
    • 99. 路旁樹木
    • 100. 一詠二分三養樂
    • 101. 畫意詩情節日誼
    • 102. 百合花開
    • 103. 《一七令》 對景寫意
    • 104. 並肩哦
    • 105. 詠街樹
    • 106. 世難與親情
    • 107. 對花有詠
    • 108. 盛夏偶記 調寄《滿庭芳》
    • 109. 詩詠友人風景照
    • 110. 詠前園芍藥及雞冠花
    • 111. 詩詠《江南風情》畫中景
    • 112. 詠前園一景
    • 113. 《刮地風》與《四塊玉》
    • 114. 這個秋晚
    • 115. 後圃詩嗡
    • 116. 世疫憶友情
    • 117. 小令與詩合篇覆老朋友
    • 118. 今年十一月
    • 119. 賦
    • 120. 四海情頌
    • 121. 迷濛
    • 122. 詩詠書架小說
    • 123. 望肥年
    • 124. 二零二一新歲詠
    • 125. 雪情
    • 126. 三言兩語說「三言」
    • 127. 送鼠迎牛兩文情
    • 128. 詠園中冬草
    • 129. 兩痛之詠
    • 130. 春來話《青陽》
    • 131. 賀歲詠
    • 132. 雪中親情
    • 133. 憶舊地
    • 134. 感時有詠
    • 135. 詩令同絃詠世情
    • 136. 覆老朋友
    • 137. 夏日避疫詠
    • 138. 雲景詩情寫意盈
    • 139. 晨早「風」景
    • 140. 憶酒家三首
    • 141. 望雲詠世情
    • 142. 無題
    • 143. 屋前夜色
    • 144. 集句詠:雨牽詩情
    • 145. 夏日情懷
    • 146. 七月冰雨
    • 147. 世瘋
    • 148. 利頓鎮—華人的血汗地
    • 149. 詠友人電訊傳來夜景
    • 150. 暴風雨雷聲
    • 151. 對夜空景色有詠
    • 152. 中秋詠
    • 153. 現今世情 —調寄《虞美人》
    • 154. 老街坊
    • 155. 感時詠
    • 156. 紅葉詩情
    • 157. 捧書有詠
    • 158. 余韻三言詩
    • 159. 時詠
    • 160. 風狂雨暴宇瘋狂
    • 161. 舊照牽情
    • 162. 感時詩令詠
    • 163. 美術會秘書榮休
    • 164. 虎年壬寅新歲詠
    • 165. 美術會新春書畫網上展
    • 166. 白雪梨花
    • 167. 雪天後園松樹
    • 168. 斷訊
    • 169. 今年清明
    • 170. 四月對景有詠
    • 171. 集小令名詠春
    • 172. 集句詠牡丹
    • 173. 詩詠安省中國美術會牡丹書畫展
    • 174. 詩詠《亞裔文化月會員精品展》
    • 175. 贈香港老朋友
    • 176. 續訊
    • 177. 庭園長青樹
    • 178. 藏頭詩詠加拿大日美術會書畫展
    • 179. 祝福篇
    • 180. 世外桃源世外人 詩贈老朋友
    • 181. 花園盆栽
    • 182. 前院常綠樹
    • 183. 詠家中花梨木傢俬
    • 184. 和友人重陽詩
    • 185. 這個秋詠
    • 186. 覆同窗老友
    • 187. 今年第一場雪有感
    • 188. 風雪暴
    • 189. 集詩句詠松
    • 190. 二零二三新歲詠
  • 第三輯: 演藝篇
    • 1. 《帝女花》的探討
    • 2. 亙古男兒一放翁
    • 3. 闊論《胡笳十八拍》
    • 4. 從《半塘訪小宛》說起
    • 5. 桃花扇
    • 6. 可憐褒姒逢君子
    • 7. 粵曲與變文
    • 8. 古今詩情
    • 9. 從《天姬送子》說起.
    • 10. 耐人尋味的風塵三俠
    • 11. 英雄血淚
    • 12. 建文帝魂繫襄陽
    • 13. 南北東西說粵曲
    • 14. 南音《客途秋恨》的兩絕與三說
    • 15. 由《揮淚別南唐》說起
    • 16. 梅開二度
    • 17. 桃源仙詠
    • 18. 潞安州
    • 19. 《琵琶記》戲劇和改良芻議
    • 20. 「劍氣簫心」與龔自珍的「最」
    • 21. 加聲送家聲
    • 22. 崔護重來
    • 23. 粵韻下的嚴嵩與海瑞
    • 24. 工尺杜牧情
    • 25. 銅雀台牽洛水情
    • 26. 潮流帶不走我的珍品
    • 27. 為事歌詩白居易
    • 28. 櫻花時節說曼殊
    • 29. 「存忠劍殺忠妻」的我觀
    • 30. 《江城子》與東坡
    • 31. 小令述《二郎橋》
    • 32. 我的粵韻心聲
  • 第四輯: 回憶篇
    • 1. 文藝與人生
    • 2.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
    • 3. 個人從大學教育獲得的益處
    • 4. 學與思
    • 5. 勤學淺說
    • 6. 音樂與口琴
    • 7. 勇敢的去求知
    • 8. 不知足論
    • 9. 瀧岡阡表讀後感
    • 10. 永恆的思念
    • 11. 編輯心語——我的編後話文化
  • 聯繫我們
粵韻心聲  網絡版

粵曲與變文           
黃紹明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      「變文」是我國古典文學上的一個名詞,顧名思義,「變文」即是變相之文,和「說唱」文化有千絲萬縷的關係。這種文化,早在遠古已有,近代發現的敦煌卷中各種類型的說唱材料,證明了這個說法。而從四川成都出土,現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東漢伎人
陶俑,一手持鼓,一手比劃,便是早期說唱文化的描摹。晚唐詩人吉師老「看蜀女轉昭君變」一詩,描述蜀中女藝人說唱「王昭君變文」的情景,更證明了由說唱而至「變文」的藝術演變。這種演變,再發展到戲文的演變,在這演變中,往往將歷史人物故事變相。這種變相,並不隨年代的遠去而消失,可以說,「變文」古今如是。當然,今日的粵曲也不例外,粵曲的變文,可以分為兩類,一類是借用古人的變文,一類是自創的變文,從娛樂的角度來看,任何變文都應無可厚非,但若從歷史、文藝和教育的角度來看又是另一回事了。這裡特別選了些著名或流行一時的粵曲,從歷史與文藝的角度和大家研究和分享,純屬個人意見,並無他意,筆者將這些曲分類為無傷大雅的變文,有誤導之嫌的變文,根據元劇的變文,和借名虛構的變文。

(一)無傷大雅的變文

         有愛好粵曲的朋友們討論如果要寫一曲杞良別孟姜,是否要在曲詞中說明相別的理由是出征還是去築長城?一位朋友說:「小學生都知道是去築長城啦」,另一位朋友說:「你錯了,歷史上根本沒有哭倒長城這回事,如果不說,便主題不明,所以,說明總比不說好」。是的,歷史只有記載齊國大將杞良,戰死於莒,其妻在齊城枕屍痛哭,十天後城牆被她哭倒的記載。劉向的「烈女傳」便記載了城塌的故事,和「禮記。檀弓」內曾子說「其妻迎柩於路,而哭之哀」。很大機會,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傳說,便是由上述的記載變文而來,再而產生「孟姜女變文」的說唱。「左傳」並沒有哭的記載,而曹植則有詩句「杞妻哭梁,山為之崩」,句中的梁,即是杞良,是山崩而非城塌了。傳說中杞良變成了范杞良或范杞梁,甚至被訛化成「孟喜良」或「范喜良」。無論如何,杞良是戰死沙場而非死於築長城。

         有關這故事的粵曲很多,例如近年的《天涯別恨長》、《孟姜女尋夫》、《孟姜女千里哭夫》等,和較早期林家聲和冼劍麗的《孟姜女別夫》,都是傳頌一時的歌曲。《天涯別恨長》和《孟姜女別夫》,便是築長城的變文。

        一些曲內有送寒衣的情節,是出自「隋唐樂府」之「送衣之曲」。孟姜女之名字,是否也是因為詩經的「彼美孟姜」即是美女之意,而借此造出來的?則難以考證了。不過,這個故事,既能流傳久遠,縱然是說修築長城,杞妻孟姜,都應屬於無傷大雅的變文,筆者認為可以繼續歌頌下去。


(二)有誤導之嫌的變文

         近年一首粵曲「錦江詩魂」,描寫薛濤病危,愛侶元微之趕回送她最後一程的情況。這曲子作了兩個很大膽的「變文」:(一)生死顛倒:根據書籍記載,元微之(元稹)生於公元779年,終於831年,而薛濤則生於770年,終於832年。雖然薛濤終於何年有很多傳說,但由段文昌為她寫墓誌銘一事來看,上述年份應最合理。元微之比薛濤早逝,何來微之趕往送薛濤最後一程?如果薛濤臨終,元稹在她身邊,又何勞段文昌為她寫墓誌銘?(二)脫離史實:據典籍記載,元微之與薛濤這對「姐弟戀」相處時間很短,元微之赴揚州後,再沒有作「崔護重來」。另一著名粵曲「錦江詩侶」也出現了時空有誤的問題,薛濤激怒權貴,被罰往松州再被召回成都時應在809年之前(按年譜計算,她罰赴松州作「十離詩」時是年約二十,即790年),而元微之使蜀則約在809年之後(按年譜是元和四年,即810年,時微之三十,濤年四十),何來元送薛「淚飛送別台」?粵曲往往將他們寫成愛情典範,殊不知元微之多情卻薄倖,他的悼妻名句「曾經滄海難為水,除卻巫山不是雲」竟然是「曾經滄海俱為水,除卻巫山亦是雲」,同年便和薛濤一起,兩年後更在江陵府再另娶他人。他的「會真記」(又名「鶯鶯傳」),歷代及近代學者例如魯迅和林語堂,都認為這是他拋棄家中少女的自述(元代的「西廂記」原出於此)。這類曲子,是否失去教育意義,只適合作娛樂之用?

        不但這故事的曲有「變文」,詩也有「變文」,有些詩中字句,還出現在粵曲內。且看王建的詩:「萬里橋邊女校書,琵琶花裡閉門居,掃眉才子知多少?管領春風總不如。」其中「琵琶花裡閉門居」一句,亦作「枇杷巷裡閉門居」,誰變誰?且勿論,清代宋長白在「柳庭詩話」中說:「洛谷中有琵琶花,與杜鵑相似,後人不知,改為枇杷。」既然薛濤脫籍,隱居浣花溪畔,寫詩做箋度日,何不以「琵琶花」取代妓女的「枇杷巷」,給「薛濤箋」主人一個尊重?


 

(三)與元劇有關的變文

        眾所周知,漢賦、唐詩、宋詞、元曲和元劇,是我中華文化不朽的代表,元曲和元劇更是普羅大眾的精神食糧。粵曲的《竇娥冤》或《六月雪》、《六月飛霜》和《大審》,和元劇有千絲萬縷的關係,上述粵曲,描寫竇娥三歲喪母,被父賣給人家作童養媳,十七歲結婚不久夫死,被流氓張驢兒迫害,被誣殺人,官判死刑,行刑前幸得其夫趕來親審此案,夫妻團圓結局。這故事是從被列入國家十大古典悲劇之一的元劇「竇娥冤」變文而成,在關漢卿筆下,故事比粵曲更為悲慘,竇娥慘遭貪官屈打成罪,被判死刑。行刑前指天發下三樁「無頭願」:一是死後必血濺白練,半點兒不沾地,二是六月飛霜,遮蓋她的屍體,三是大旱三年,以白己冤。這三個願奇蹟地在她死後一一出現。其後她的生父竇天章得皇上任命巡查各地不平案件,見竇娥鬼魂出現,重審此案,得以申冤。其實,元劇「竇娥冤」是根據魏晉南北朝干寶「搜神記」內「東海孝婦」變文而成,「東海孝婦」描寫一個漢代孝婦周青遭誣陷被判死刑,行刑時頸血噴飛旗竿,死後當地三年大旱。關漢卿把它發揚光大了。不過,上述粵曲雖然有六月飛霜,三年大旱,但並沒有將慘情全部表達,這樣「變文」,是好是壞,見仁見智了。

        第二個要說的粵曲是《漢宮秋夜雨》,曲中描寫王昭君在出塞和番前夕,秋雨淒迷,漢皇親到宮中與她道別,她留下漢衣裳的情節。這曲取材馬致遠的元劇「漢宮秋」,這元劇把昭君出塞作了很大的變文,可以說是變文中的變文,把本文第一段所說的「王昭君變文」,來個「說盡綺羅當日恨」(吉師老詩句),因恨而死的變文再變。在馬致遠的「漢宮秋」內,首先寫她留下漢衣裳,再寫她一出關便投河自盡。這種變文,雖然感人,但與「後漢書」大相逕庭,更有誤導世人之嫌,理由是:一、昭君出塞同年夏天,漢元帝便辭世,何來「秋夜雨」或「漢宮秋」?二、歷史記載昭君以德和番,在番邦生活,使漢匈和睦相處,數十年沒發生戰爭。「漢宮秋」是否太著重悲慘的際遇而忽略了王昭君這位「落雁」美人的德行,和對國家民族的貢獻?是否缺乏了像王安石「詠昭君」詩中所說:「漢恩自淺胡自深,人生樂在相知心」那種人性的唱詠?

        當然,《漢宮秋夜雨》只是取材於「漢宮秋」,且只是互唱離別之苦,並沒有寫一出關便投河自盡,抹殺王昭君在歷史上對國家民族的貢獻

。(附圖為私藏之景德鎮瓷碟「王昭君」)
 

(四)借名虛構的變文

         天馬行空,借名虛構的粵曲很多,首先要說的是《秦淮冷月葬花魁》,曲中描寫秦淮名妓馬湘蘭,因國舅爺加債,奪去「月嬌樓」,馬湘蘭悲失枝棲,正在病中徬徨之際,幸得錢謙益替她贖回屋契,令她驚喜交集。但這曲有很多商榷之處:一、曲中說「卿是秦淮八艷為魁首」便有問題,題目的「花魁」和曲中的「秦淮鬥艷我奪魁首」是指當時當地,當然沒有問題,但八艷之首則有點誇張了。按明「板橋雜記」,八艷是:柳如是(1618-1664)、顧橫波、馬湘蘭(1548-1604)、陳圓圓、寇白門、卞玉京、李香君和董小宛。論美色,說曲藝,不同年代,很難比較,就等於楊玉環與西施誰美一樣;論才華,各有千秋,例如馬湘蘭好畫蘭,柳如是好弄詩,誰人第一,見仁見智。二、錢謙益(1582-1664)比馬湘蘭年輕三十六,馬湘蘭終年五十六歲,錢才過二十,怎能如曲中所謂「與卿今如昔日誓同舟」?反而錢謙益的愛妾是柳如是,而馬湘蘭的心上人是江南才子王稚登(1535-1612)。此曲似有亂配鴛鴦之嫌了。但真奇怪,這首故事虛構的粵曲,卻風行一時,亦足證撰曲人的藝術天份了。再說王稚登,他有詩句:「紅顏薄命空流水,綠酒多情似故人」,其實他應對馬湘蘭的「紅顏薄命空流水」負上很大的責任,因為他一去不回,還說「藕絲無力終愁斷」,與「錦江詩侶」元稹對待薛濤一樣,是否「負心每是讀書人」?

        另外一首經典名曲《蘇小妹三難新郎》,寫蘇小妹(說她是蘇軾的妹妹)與秦少游新婚之夜的浪漫文試,正所謂要洞房嗎?請先過三關,尤其是第三關,曲中那「閉門推出窗前月」、「投石沖開水底天」的對聯,可以說是街知巷聞,可以不必多述了。這故事出自明末清初的小說選集「醒世恆言」、「三言二拍」和「今古奇觀」。但我們應知道這故事純屬虛構,理由是蘇小妹並不是蘇軾的妹妹,而是蘇軾三個姐姐中最幼的一個,比蘇軾大一歲,比秦觀大十五歲,21歲出嫁時秦觀才6歲,且早逝。蘇軾有和其弟蘇轍有書信來往,但卻找不到和蘇小妹書信往來的一紙半字。而秦少游的妻子是徐氏。所以這個故事,可以說是借歷史人物,「變文」一用而已。但是這個變文,卻是很有文意。


(五)結語

          筆者認為從娛樂的角度來看,只要不作惡意醜化,任何變文都應無可厚非,而上面文中意見,是個人從歷史及文藝的角度而言。

        明末清初戲劇家李漁有這樣的一套理論,他說:「予即謂傳奇無實,大半寓言,何以又云姓名事實必須有本?要知古人填古事易,今人填古事難。古人填古事,猶之今人填今事,非其不慮不考,無可考也。傳之於今,則其人其事,觀者爛熟於胸中,欺之不得,所以必求可據,是謂實則實到底也。若用一二古人作主,因無陪客,幻設姓名以代之,則虛不似虛,實不成實,詞家之醜態也,切忌犯之。」所以李漁的結論是「歷史不可改」和「姓名事實必須有本」。這個理論,遠在後漢年代,已出現在王充的「藝增篇」,他批評「言事增其實」(即言過其實)和「辭出溢其真」(即以假亂真,歪曲歷史),至令「墨子哭於練絲,楊子哭於歧道」。現代粵劇研究者胡振在他的「廣東戲劇史」前言篇中對「有本」加以認同,他說:「寫小說可以空中樓閣,任作者心意。但寫歷史人物要真實性。」那麼,若果說文以載道,今人寫古事,是否要合乎史實,戲曲才不成戲言和曲解?才能達到朱自清在他的「經典常談」序中所說:「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,而在文化」?在娛樂與教育並重,和粵曲文化走進校園的今日來看,粵曲變文,是否要「變得其所」和必要時註明「此故事純屬虛構」或註明出處呢?還是留給撰曲家自行決定好了。

 

 

 

粵曲與變文(
此粵韻心聲  網絡版已刊登於「戲曲品味」網上雜誌 )
寫於2014年

Picture
Copyright © 2021  寫意集   www.wongsm.com   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