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意集
  • 首頁
  • 自序 (黃紹明)
  • 第一輯: 寫意篇
    • 1. 文藝 - 人生
    • 2. 路 - 橋
    • 3. 園圃
    • 4. 桃源
    • 5. 交換
    • 6. 珍惜
    • 7. 瀑布
    • 8. 十年
    • 9. 朋友
    • 10. 享樂
    • 11. 春天
    • 12. 文字
    • 13. 孫順
    • 14. 天才
    • 15. 讓元曲引證《落霞孤鶩》
    • 16. 問心
    • 17. 三說論相如
    • 18. 有朋自遠方來
    • 19. 冬奧禮讚
    • 20. 年代
    • 21. 晚晴
    • 22. 楓情
    • 23. 寂寞蠶食人生
    • 24. 庭院情懷
    • 25. 鄉情
    • 26. 葡萄
    • 27. 就讓一切隨風
    • 28. 春意
    • 29. 編織
    • 30. 高山雲海
    • 31. 舊城詠懷
    • 32. 內子傑作
    • 33. 清明。復活
    • 34. 為香翰屏的題字釋意
    • 35. 灣仔情懷
    • 36. 水
    • 37. 書法
    • 38. 歲月留痕說「飲冰」
    • 39. 季刊情懷
    • 40. 贈多市朋友的題字
    • 41. 名畫與失真
    • 42. 一段歲月的小曲
    • 43. 成功的背後
    • 44. 一幅動畫
    • 45. 辛亥起義的前波後浪
    • 46. 《寫意集》網誌兩周年
    • 47. 又是一年芳草綠
    • 48. 金錫與芹藻
    • 49. 蘊情 - 一幀黑白相片的心語
    • 50. 秋心
    • 51. 冬雪
    • 52. 平仄淺談
    • 53. 模型船
    • 54. 遠方來, 遠方去
    • 55. 我愛夏日長
    • 56. 寫意為文載道情
    • 57. 一樣花開為底遲
    • 58. 讀《此時此地》有感
    • 59. 日日輕車日日閒
    • 60. 風暴
    • 61. 雙乘記
    • 62. 寫意記春分
    • 63. 未雨綢繆
    • 64. 詩心
    • 65. 感時
    • 66. 百合花
    • 67. 港灣的回憶
    • 68. 借景寫意
    • 69. 美景與和平
    • 70. 庭園秋色
    • 71. 花顏添色
    • 72. 好景在人間
    • 73. 安省義工獎
    • 74. 會慶
    • 75. 要《快樂‧健康》
    • 76. 雪情
    • 77. 彩陽石峰梢頭月
    • 78. 夜雪
    • 79. 文藝揚鼠意
    • 80. 談古說今述文情
    • 81. 珍重寄聲煩問訊
    • 82. 此處只能回味
    • 83. 冰雨
    • 84. 期待
    • 85. 一幅畫意
    • 86. 開卷有憶
    • 87. 閒情偶記
    • 88. 變文— —名劇的今體前身
    • 89. 非常時期非常景
    • 90. 疾風
    • 91. 閒來憶舊
    • 92. 剪草
    • 93. 睹物思情
    • 94. 天災
    • 95. 共渡時艱
    • 96. 春寒
    • 97. 迎夏至
    • 98. 即景
    • 99. 幽居初夏
    • 100. 淺談三才
    • 101. 夏日區情
    • 102. 遠空的雲
    • 103. 休憂與療聊
    • 104. 雲與水
    • 105. 晨景
    • 106. 寫意閒聊
    • 107. 今秋
    • 108. 世情的感慨
    • 109. 實際的要求
    • 110. 秋色
    • 111. 三秋隨筆
    • 112. 耕耘與收獲
    • 113. 世情‧人情
    • 114. 歲月與友誼
    • 115. 南北窗下情
    • 116. 今年小雪
    • 117. 遊車河兜風
    • 118. 雪天隨筆
    • 119. 隨意說時序
    • 120. 咫尺天涯
    • 121. 今年聖誕
    • 122. 歲月把名句倒讀
    • 123. 禿樹梨花開
    • 124. 預測
    • 125. 週一隨筆
    • 126. 雪景‧文情
    • 127. 辛丑犇來傳節理
    • 128. 新春隨筆
    • 129. 無聲寫有聲—聞聲有感
    • 130. 接種疫苗記
    • 131. 九幅砌圖
    • 132. 寫意集與新電腦
    • 133. 啟封舊碟
    • 134. 對景寫意
    • 135. 問天
    • 136. 近日園情
    • 137. 雁牽南北情
    • 138. 防疫第二針
    • 139. 安省民安心
    • 140. 四情八有樂人生
    • 141. 夜雨
    • 142. 龍捲風
    • 143. 回味無窮話當年
    • 144. 閒情雅興說笠翁
    • 145. 對聯情
    • 146. 《外賣》晚餐
    • 147. 閒談資訊
    • 148. 仁心
    • 149. 屋霸—街坊說見聞
    • 150. 耕耘與收獲
    • 151. 文言文
    • 152. 閒情寫意
    • 153. 老翁遙說杏花村
    • 154. 紅楓
    • 155. 冬樹
    • 156. 立冬寫意
    • 157. 舊相簿的題句
    • 158. 今年第一場雪
    • 159. 寫意說松鼠
    • 160. 氣溫應節—今年的大寒
    • 161. 粵諺寫意
    • 162. 隱與忍
    • 163. 詩體與韻律
    • 164. 這個初春
    • 165. 許之遠《散文自選集》序文
    • 166. 春風
    • 167. 狂風瘋狂
    • 168. 這個端午
    • 169. 對景說時節
    • 170. 親情
    • 171. 錦鯉
    • 172. 秋色滿園牽情懷
    • 173. 冬景隨筆
    • 174. 地白風寒冬日情
  • 第二輯: 詠意篇
    • 1. 長溝流月去無聲
    • 2. 三最憶舊遊
    • 3. 北小令
    • 4. 下午茶
    • 5. 天倫
    • 6. 樂樂
    • 7. 迴文
    • 8. 勉之
    • 9. 請茶
    • 10. 英雄不氣餒。祝福
    • 11. 古今的詩情畫意
    • 12. 談詩說體
    • 13. 不朽的句號
    • 14. 星月
    • 15. 新詩舊韻贈知音
    • 16. 不求公藝同居樂
    • 17. 小令與七言絕句詩
    • 18. 自由體新詩 >
      • a) 雁
      • b) 寄語
      • c) 深埋悲痛
      • d) 雪花
      • e) 沒有您在身畔的子裡
      • f) 彩屋
      • g) 夏日情懷
      • h) 秋聲
      • i) 悼摯友
      • j) 贈痴愚老人
      • k) 夜歸航
      • l) 亂林鳥
    • 19. 借字畫「寫意」
    • 20. 一張四十多年前的字
    • 21. 贈同門
    • 22. 勞允澍夫婦畫展
    • 23. 詩贈港加兩地美術會
    • 24. 和與韻
    • 25. 詞 — 今人莫推「辭」
    • 26. 甲子之誼
    • 27. 書與刻
    • 28. 談篆
    • 29. 詩贈多倫多墨韻琴聲美術會
    • 30. 詩詠 《富春山居圖》 及 《清明上河圖》
    • 31. 火焰衛矛
    • 32. 回敬
    • 33. 元旦覆同窗詩
    • 34. 借「題」發揮
    • 35. 白話新詞是新詩
    • 36. 莫生氣
    • 37. 紅塵—蜻蜓體十八行新詩
    • 38. 胡楊
    • 39. 祝賀
    • 40. 敕勒歌
    • 41. 塔
    • 42. 無題
    • 43. 「崖門海戰」變名有感
    • 44. 香港景物畫
    • 45. 詠花
    • 46. 一八新春靈犬賀歲
    • 47. 誼揚天下贈同門
    • 48. 慶金婚
    • 49. 評童畫有感
    • 50. 陶冶性靈存底物
    • 51. 幼樹
    • 52. 寫意詠霞鶩
    • 53. 草書詠
    • 54. 對楹思對聯—淺談對聯
    • 55. 詩贈多倫多華人作家協會
    • 56. 文風
    • 57. 翰墨生香
    • 58. 台灣德明藝術廊書畫展
    • 59. 借字幅寫意
    • 60. 為2009年一首迴文詩作結
    • 61. 新春詩詠贈畫家
    • 62. 詠新春團拜及書畫展
    • 63. 詠梅花書畫展
    • 64. 農曆三月
    • 65. 投魚報花詠
    • 66. 遊尼亞加拉瀑布
    • 67. 加國國慶書畫展
    • 68. 賞景修松有感
    • 69. 三十載移民詠
    • 70. 《視覺藝術》一頁詠
    • 71. 滕王閣
    • 72. 秋詠
    • 73. 群星伴月詠庭花
    • 74. 花語
    • 75. 八十詠
    • 76. 安省中國美術會四十周年會慶
    • 77. 賞畫有感
    • 78. 冬日與幼孫飲茶
    • 79. 詩詠彩畫《山中桃花源》
    • 80. 借題發揮—藏頭詠
    • 81. 觀畫有詠
    • 82. 迎新春
    • 83. 寄情—並談新詩借詞入格
    • 84. 三言二拍奇觀詠
    • 85. 勉勵
    • 86. 遇友有感
    • 87. 對魚有感
    • 88. 嘆疫情(調寄「昭君怨」)
    • 89. 清明有感
    • 90. 樂情
    • 91. 粵語嘆茶詠
    • 92. 前院種花
    • 93 此刻心聲
    • 94. 選四幅字中句作詩詠
    • 95. 即事吟
    • 96. 詠後園牡丹
    • 97. 同窗情諠
    • 98. 無常風雨
    • 99. 路旁樹木
    • 100. 一詠二分三養樂
    • 101. 畫意詩情節日誼
    • 102. 百合花開
    • 103. 《一七令》 對景寫意
    • 104. 並肩哦
    • 105. 詠街樹
    • 106. 世難與親情
    • 107. 對花有詠
    • 108. 盛夏偶記 調寄《滿庭芳》
    • 109. 詩詠友人風景照
    • 110. 詠前園芍藥及雞冠花
    • 111. 詩詠《江南風情》畫中景
    • 112. 詠前園一景
    • 113. 《刮地風》與《四塊玉》
    • 114. 這個秋晚
    • 115. 後圃詩嗡
    • 116. 世疫憶友情
    • 117. 小令與詩合篇覆老朋友
    • 118. 今年十一月
    • 119. 賦
    • 120. 四海情頌
    • 121. 迷濛
    • 122. 詩詠書架小說
    • 123. 望肥年
    • 124. 二零二一新歲詠
    • 125. 雪情
    • 126. 三言兩語說「三言」
    • 127. 送鼠迎牛兩文情
    • 128. 詠園中冬草
    • 129. 兩痛之詠
    • 130. 春來話《青陽》
    • 131. 賀歲詠
    • 132. 雪中親情
    • 133. 憶舊地
    • 134. 感時有詠
    • 135. 詩令同絃詠世情
    • 136. 覆老朋友
    • 137. 夏日避疫詠
    • 138. 雲景詩情寫意盈
    • 139. 晨早「風」景
    • 140. 憶酒家三首
    • 141. 望雲詠世情
    • 142. 無題
    • 143. 屋前夜色
    • 144. 集句詠:雨牽詩情
    • 145. 夏日情懷
    • 146. 七月冰雨
    • 147. 世瘋
    • 148. 利頓鎮—華人的血汗地
    • 149. 詠友人電訊傳來夜景
    • 150. 暴風雨雷聲
    • 151. 對夜空景色有詠
    • 152. 中秋詠
    • 153. 現今世情 —調寄《虞美人》
    • 154. 老街坊
    • 155. 感時詠
    • 156. 紅葉詩情
    • 157. 捧書有詠
    • 158. 余韻三言詩
    • 159. 時詠
    • 160. 風狂雨暴宇瘋狂
    • 161. 舊照牽情
    • 162. 感時詩令詠
    • 163. 美術會秘書榮休
    • 164. 虎年壬寅新歲詠
    • 165. 美術會新春書畫網上展
    • 166. 白雪梨花
    • 167. 雪天後園松樹
    • 168. 斷訊
    • 169. 今年清明
    • 170. 四月對景有詠
    • 171. 集小令名詠春
    • 172. 集句詠牡丹
    • 173. 詩詠安省中國美術會牡丹書畫展
    • 174. 詩詠《亞裔文化月會員精品展》
    • 175. 贈香港老朋友
    • 176. 續訊
    • 177. 庭園長青樹
    • 178. 藏頭詩詠加拿大日美術會書畫展
    • 179. 祝福篇
    • 180. 世外桃源世外人 詩贈老朋友
    • 181. 花園盆栽
    • 182. 前院常綠樹
    • 183. 詠家中花梨木傢俬
    • 184. 和友人重陽詩
    • 185. 這個秋詠
    • 186. 覆同窗老友
    • 187. 今年第一場雪有感
    • 188. 風雪暴
    • 189. 集詩句詠松
    • 190. 二零二三新歲詠
  • 第三輯: 演藝篇
    • 1. 《帝女花》的探討
    • 2. 亙古男兒一放翁
    • 3. 闊論《胡笳十八拍》
    • 4. 從《半塘訪小宛》說起
    • 5. 桃花扇
    • 6. 可憐褒姒逢君子
    • 7. 粵曲與變文
    • 8. 古今詩情
    • 9. 從《天姬送子》說起.
    • 10. 耐人尋味的風塵三俠
    • 11. 英雄血淚
    • 12. 建文帝魂繫襄陽
    • 13. 南北東西說粵曲
    • 14. 南音《客途秋恨》的兩絕與三說
    • 15. 由《揮淚別南唐》說起
    • 16. 梅開二度
    • 17. 桃源仙詠
    • 18. 潞安州
    • 19. 《琵琶記》戲劇和改良芻議
    • 20. 「劍氣簫心」與龔自珍的「最」
    • 21. 加聲送家聲
    • 22. 崔護重來
    • 23. 粵韻下的嚴嵩與海瑞
    • 24. 工尺杜牧情
    • 25. 銅雀台牽洛水情
    • 26. 潮流帶不走我的珍品
    • 27. 為事歌詩白居易
    • 28. 櫻花時節說曼殊
    • 29. 「存忠劍殺忠妻」的我觀
    • 30. 《江城子》與東坡
    • 31. 小令述《二郎橋》
    • 32. 我的粵韻心聲
  • 第四輯: 回憶篇
    • 1. 文藝與人生
    • 2.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
    • 3. 個人從大學教育獲得的益處
    • 4. 學與思
    • 5. 勤學淺說
    • 6. 音樂與口琴
    • 7. 勇敢的去求知
    • 8. 不知足論
    • 9. 瀧岡阡表讀後感
    • 10. 永恆的思念
    • 11. 編輯心語——我的編後話文化
  • 聯繫我們
辛亥起義的前波後浪
———讀《洪門及加拿大洪門史論》有感    黃紹明

黎全恩博士來多倫多,他百忙中抽空與筆者及作家容易兄一敘,並贈送近作《洪門及加拿大洪門史論》一書,記得他作書其間,每次來多市相見,都有提及,可知他對寫作此書的認真和投入。今日承蒙不棄,以大作相贈,自然手不釋卷,而書中的下篇《楓葉國裡話洪門》,更啟發我對近代史的興趣。

歷史有正史與野史之分,野史也是歷史,不過不被列入正史的記載,其中亦有不實的傳說。這裡,筆者根據資料,來個由反清復明到建立民國的簡述和意見:

一、據《中國歷史系列—圖說天下(龔書鐸、劉德麟主編)》及《中華上下五千年(吳樵子主編)》史實記載,和有關資料,1868年前,反清起義的主要組織有白蓮教(1796-1804年)、天理教(1813年)、天地會的一個支派小刀會(創於乾隆年間,道光三十年即1850年重建,歌訣、口號和「腰憑」會員證,皆與天地會相同,後歸屬太平天國)、太平天國(1851-1864年,起義堅持了14年)、及捻軍(1852-1868年,配合太平天國,起義行動堅持16年),之後,有以下的歷史記載:

(1)1894年孫中山創興中會(檀香山),是年,孫中山上書李鴻章(根據孫中山全集),論富強之本,提議興革大計,推行新政,可惜中日甲午戰起,無暇顧及 。

(2)1904年多會成立,例如華興會(長沙)(會長黃興),湖北文學社(領導人蔣翊武),科學補習所(所長為呂大森),共進會(領導人孫武,成員大多是湖北新軍中的士兵,這也是後來辛亥革命在武昌起義的原因之一),和光復會(上海)(會長蔡元培)等。

(3)1905年同盟會成立於日本(總理孫中山,執行部庶務黃興),並在同盟會的《民報》發刊詞中,提倡民族、民權、民生的三民主義 。

(4)1907年鑒湖女俠秋瑾起義失敗 。

(5)1911年4月27日(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)同盟會起義失敗,即是黃花崗之役,《洪門及加拿大洪門史論》及《清季的革命團體》(歷史學家張玉法著)記載72烈士實為86位,洪門兄弟眾多,後者記述華僑二十八位,佔全數百份之三十三。書中更說「秘密社會—革命的一種兵源」,洪門起事或圖謀起事共計七十四次。同年,同盟會中部總會在上海成立,策劃兩湖起義,故有十月十日的武昌起義,寫下史上的「辛亥革命」。

(6)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,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。同年8月,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,孫中山為理事長 。

(7)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,一直被反動勢力所困,僅三月便為袁世凱篡奪,(其間孫中山發動「二次革命」失敗,流亡日本)直至1916年6月6日袁世凱中華帝國的皇帝夢破,氣絕身亡,黎元洪繼任(6/6/1916-14/7/1917)但又來個張勛復辟,擁傅儀登基(1917年)和段祺瑞掌政(1918年)。(按:段祺瑞之後,總統還有馮國璋、徐世昌和曹錕)

(8)1917年孫中山掀起「護法運動」(亦稱「三次革命」)。但1916-1921年,為軍閥時期,孫中山被迫於1918年5月,辭去大元帥之職。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。

由上述歷史來看,孫中山對自己的志願和他人甚至國民的承諾,盡心盡力之外,尚有遺撼。但無可否認,他「致力國民革命,凡四十年」,推翻滿清,建立民國,功不可沒!
 
二、有關其他團體的記載:

(1)基督教徒——根據馮自由《革命逸史》及陸丹林《革命史譚》記載,乙未(1895年)九月廣州之役及庚子(1900年)九月史堅如在廣州謀炸兩廣總督德壽之役,參加的屬基督徒。

(2)梨園子弟——根據網上記載,京劇方面,有潘月樵及其團隊,武昌起義,潘帶領梨園敢死隊攻占清軍兵工廠江南製造局,救出革命黨人陳其美,被譽為梨園革命家。孫中山贈「急公好義」勛章給他,和「警世鐘」大字給他們的「新舞台」。至於粵劇方面,馮自由的《革命逸史》書中記載了粵劇「紅船」對革命的貢獻。遠在1854年(咸豐四年)瓊花會館粵劇藝人李文茂籌組三合會,響應太平天國起義,引至清焚會館,禁演十多年,令紅船絕跡。網上阮兆輝「梨園耕作」《粵曲的成立過程》文中,說禁演後「據講經劉華東提點所謂掛羊頭,賣狗肉,成立吉慶公所,以承接大小堂會及神功戲演出“京班” 。」所講劉華東,實有誤差,因為根據《廣東戲劇史(紅伶篇之二)》(胡振著)中說,劉華東字三山,南海縣人,與1886年刊行的學海叢書內的「磨甋文存」作者張杓是同鄉同學。劉華東死後,張杓為劉華東作銘文「劉三山墓志銘」以慰友好於九泉。墓碑銘上記載劉早已於道光丙申年(1836年)死去(網上記載是1841年),而吉慶公所卻約在三十年後才成立,「劉華東提點」一事,此講應屬誤傳。

(3)洪門——在黎全恩博士的《洪門及加拿大洪門史論》中,清楚記述由孫中山加入洪門,洪門對革命的資助,到洪門與國民黨的衝突。那麼,為甚麼孫中山最後放棄洪門呢?筆者認為有以下複雜的因素:

A. 洪門不肯參加同盟會作合併,此事在《洪門及加拿大洪門史論》中亦有提及。

B. 如上節一(7)所述,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,一直被反動勢力所困,僅三月便為袁世凱篡奪,孫中山未能親自處理,這可以從下面的一段記載證實:「1912年3月黃三德與孫中山廣州相見,孫中山已卸任臨時總統職務,乃叫黃具呈胡漢民,請求為洪門立案,回國合法參政。」此時,正如黃興所謂「大風歌罷不如歸」的局面。又根據劉伯驥《美國華僑史》(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,1976年版)記載,劉曾與晚年的黃三德談當年,黃不是反對孫中山,誤會乃由胡漢民不肯為洪門立案,俾在廣州建五祖祠所引起。書中還說黃三德晚景淒涼,曾得到蔣介石的資助。

C. 根據《中華上下五千年》記載,1912年1月派系鬥爭,興復會因會長被殺解體,各會未能同心同德,可能也是洪門未能被邀參政的原因。

D. 根據《孫中山文選—第三講》(撰寫日期:1924年2月10日。原載:據孫文講演《民族主義》手書改正本,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藏。出處:黃彥編《孫文選集》上冊,廣州人民出版社,2006.11)中說:「華僑在海外的會黨極多,有洪門三合會,即致公堂。他們原來的宗旨是反清復明,因為保皇主義流行到海外以後,他們就歸化保皇黨…。」據筆者所得資料,康有為於1899年在英屬哥倫比亞組織保皇黨,又名中國維新會,在北美及多地有分會。洪門歸化保皇黨之說,嚴重破壞了洪門與同盟會的關係。

E. 《洪門及加拿大洪門史論》第十九章中說致公堂黃三德與反對孫中山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合作,於1925年10月10日後,各地「致公堂」一律改稱「致公黨」,陳炯明為該黨領袖(是年三月,孫中山病逝),可證「致公堂」參政之心。(按:陳炯明發動「六、一六事變」(1922年),孫中山廣州蒙難,陳炯明最終於1925年失敗於蔣中正的黃埔軍校手上。說起黃埔軍校,順便一提,2014年6月海峽兩岸民間影視人聯合製作的深圳記錄片《惊濤偉岸》— —黃埔軍校90周年致敬展,刻印了「國家的槍在記憶裡不鏽」,宏揚了「歷史鏡鑒未來」。有關以後「致公堂」在海外的發展,可參閱《洪門及加拿大洪門史論》)。
 
上述資料,帶給筆者一個啟示,就是:如果當日洪門肯接受同盟合併,歷史可能改寫,天意!今日,黃(黃三德)、孫俱去,黃花崗外黃花開(註:「黃花崗外」亦是書名,全名是《黃花崗外— —「黨人碑」與孫中山首次起義》,作者廖書蘭,香港商務出版;「黨人碑」乃革命先烈黃世仲著作),還是借孫中山的詩句「尚餘遺業艱難甚,誰與斯人慷慨同」,願二人在天堂化解恩怨!歷史的遺憾,就讓詩句來補償!不過,「黨人碑」作者黃世仲被背叛孫中山的陳炯明屈殺,亦是歷史的遺憾,但是這個遺憾,後人除了在黃花崗外插上黃花外,也只能用文筆替他伸冤,不能補償!

網上騰訊評論文章《孫中山否認「黑社會」的革命功勛?》(作者楊津濤)對孫中山的另類研究(例如李敖)有這樣的意見:「孫中山不否認會黨對革命的貢獻,但同時亦不承認革命黨的源頭乃是會黨。某些學者、文化人在引用孫中山此信時(註:信中提議另編秘密會黨史),往往斷章取義,將其當成了孫中山抹煞會黨革命功勛的證據,實在可嘆。」逝者已矣,來者可追,但願世人尊重先烈,建國的槍永遠在歷史裡不鏽。

文人的槍,除了革命用的「真槍實彈」外,還有的是鼓吹革命的筆,其利如槍。筆者心中的近代「第一書法家」于右任便是一例,他生於光緒五年(公元1878年),因常作詩文譏評時政,例如「半哭半笑樓」詩集,引至被清政府通緝,亡命上海。後於吳淞創辦復旦公學,再赴東京入同盟會。回國後辦神州、民呼及民立等報,提倡革命,因言論激烈,曾二度下獄。從他的「自述」文中的詩:「虎口餘生亦自矜,天留鐵漢卜將興,短衣散髮三千里,亡命南來哭孝陵。」可以領悟當年義士的心情和處境,亦為「立志做大事」的革命同志寫下精忠報國的心聲!他一生為國,他的槍,不鏽不變!

自古至今,「天留鐵漢卜將興」的開國或救國英雄都能留名丹青。水滸傳能深入民心,是「替天行道」和「忠義雙全」的正義呼聲,只可惜是英雄好漢,報國無門。歷史告訴我們,自古以來,政見難辨是與非,立場難分對與錯,是非風浪,無時無之,不鏽不變外,試問像陶朱公的「與時逐而不責於人」和「五湖淼淼煙波闊」那灑脫的修養和「共患難」後的功成身退,能有幾人?
 
 
 
辛亥起義的前波後浪
——--讀《洪門及加拿大洪門史論》有感   
二零一七年元旦


Picture
Picture
Copyright © 2021  寫意集   www.wongsm.com   版權所有